2008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推荐院校预审标准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制订本标准,供各地对拟推荐院校进行预审时参考。
本标准适用于独立设置、至少有三届(含三届)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申请建设的院校应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良好的发展条件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重点建设专业符合地区支柱产业规划,并且得到省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举办方的全力支持。
近三年内,经查实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情节严重的院校,以及申报重点建设专业方向与当地支柱产业领域不一致的院校,均暂不列为评审对象:
1.基本办学条件有红、黄牌记录的;
2.有校园不稳定事件,并已造成一定后果的;
3.在招生中有违规行为和虚假宣传的;
4.有乱收费或违规收费行为的;
5.当地人民政府已将其列入升本规划的;
6.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低于70%,或低于全省(区、市)平均就业率的;
7.在合作办学中有不规范行为的;
8.在教育部、财政部资助或奖励项目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9.有其他严重不诚信行为的。
序号 |
主要方面 |
关键因素 |
内涵说明 |
1 |
建设环境 |
政府支持 |
省级政府统筹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有规划措施、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投入。 省级政府有明确的生均经费标准。 省级政府或院校所在当地政府对院校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聘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序,效果显著;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将国家示范性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
举办方支持 |
举办方为院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举办方给予院校不低于当地生均经费标准经费支持。 举办方完成了院校办学基本条件建设,并承担了建设的主要经费。 | ||
2 |
领导能力 |
院校领导 |
学校领导班子健全,群体结构合理;班子团结、勤政、廉洁,在学校有很高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已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 党政一把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办学理念先进,表率作用好、威信高。 院(校)长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理念的传播;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善于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学识丰富、视野宽阔,具有人格魅力。 |
3 |
综合水平 |
办学理念 |
学校定位科学、准确;办学宗旨、服务方向明确;严格依法自主办学;适应当地区域经济(产业、行业、企业)建设一线的需求和发展,在本省(行业)有较大影响。 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教学工作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心,并列入学校“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内容。 |
续表
3 |
综合水平 |
师资队伍 |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完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成效显著。 注重“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高,实践教学能力强。 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比例高,已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双师结构”合理。 重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教师获得教学、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成果多,水平高,学生满意,社会评价好。 |
实践条件 |
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管理先进,运行状态良好。 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初步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设施经费投入有保证,设备维护、材料损耗经费补充有保障,已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 ||
教育教学管理 与质量监控 |
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管理队伍结构优良,理念先进,执行严格。 各教学环节建立了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形成了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率稳步提高。 从严治教,办学行为规范,招生管理严格,学生文化生活丰富,校园稳定。 | ||
就业质量与 社会评价 |
近三年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率≥80%,就业对口率高,起薪高,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三年平均≥100%(西部地区和农林等类院校≥80%),录取新生报到率三年平均≥80%。 社会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或工作称职率≥80%。 毕业生在本地区(行业)有良好声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
续表
4 |
教育改革 |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有较高的比例,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
教学改革 |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系统设计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效。 每年有专项教学改革研究经费;校、系领导以及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带头参加教育教学研究。 | ||
5 |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
专业建设 水平 |
能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了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了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在学校与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建立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为促进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
课程建设 |
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至少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材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特别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
续表
5 |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
实践教学 |
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确保毕业生在毕业前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显著提高。 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既是专业学习的重要阶段,又能经历真实的工作情境,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践操作前的理论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 |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 |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方面有所成效。专业教学计划能较好地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专业实践(习)教学时间不少于整个教学时数的1/2。 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 积极参加各项职业能力竞赛,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优胜以上的奖项。 | ||
6 |
社会服务 |
教育培训服务 |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人数。 |
技术服务 |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近三年的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不低于学校总收入的5%。 工科类为主的院校1/3的工科专业有专利。 | ||
辐射带动作用 |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已被企业、行业所肯定,并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校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已与3所以上不同地区的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并在干部挂职锻炼、选派教师支援、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有明显成效。 学校主动承担对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带动责任,已与至少3所院校签订了对口交流协议,并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在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师资培训与培养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