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第二期“国外学生来华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后记
日期:2019/11/1 11:21:43 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离不开“民心相通”的支撑和保障。围绕增进民心相通这一目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通过一系列项目和活动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增进了相互了解、深化了相互友谊,也更加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我校的“国外学生来华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之一。
10月23日,第二期“国外学生来华短期文化交流项目”顺利结束,参加项目的泰科技集团下属三所院校的24名同学顺利结业。
友谊
14天,对于从未来过中国的泰国学生而言,理应是平常和短暂的。但是在我校进行的第二期“国外学生来华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结业典礼后,24位泰国职业院校学生用他们的表现告诉我们:这是不寻常的14天,令人难忘、令人不舍。励能4号楼前的广场上,泰国的同学们拿着结业证书与我校的老师和中国同学一一合影,纯真朴素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的心中记录下了这收获的美好时光。
10月23日晚,回国的时间到了。24位泰国同学带着他们的行李从国际留学生公寓出来,与前来送行的中国同学一一话别。她们互赠礼物,相拥叙话,然后一起唱着歌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慢慢地走向驶往机场的大巴。不舍离去——放好行李后中外学生继续表达着对彼此的真心关怀和挽留。在车门关上的一瞬间,大家挥手告别,不少同学眼中闪耀着泪花。是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中泰青年之间的友谊之花在绚丽绽放,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感恩
时间回到10月10日,搭载24名泰国学生和3位泰方随行指导教师的航班比正常晚点了1个半小时。凌晨1点多走出南京机场的泰方团队看到前去接机的中方老师时立刻表达歉意。当他们得知中国的客运大巴在夜间(2:00-5:00)是不能上路行驶时,再次为他们的迟到表示道歉。他们没想到是中方团队早已为此准备好食物和水,使他们在机场临时度过这几个小时有能量补充。在第二天的开班典礼上,泰方老师特意感恩致谢中方的辛劳和周到安排,令参会的疲惫的中方教师心底暖意融融。
14天里,我校安排了汉语入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况、剪纸、武术、书法、歌曲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徽文化研学活动,令泰国同学充分感受和体验了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泰国学生在各个场合都用真挚的眼神、用泰国传统的手势和礼节,向中国老师施礼,表达感恩之情。
相通
10月19日下午,徽州古村落研学,泰国同学穿上色彩鲜艳、特色鲜明的中国古装跟着当地的黄梅戏老师学唱,我校的指导教师告诉他们歌词的意思并为他们标注拼音,很快他们便能有模有样的唱起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原本计划40分钟完成的黄梅戏学唱环节最后进行了1个半小时,泰国学生依然意犹未尽。尽管自己的中文发音和戏曲姿势并不标准,但是大家都很开心,欢声笑语为这片古老村落带来了另一种美丽的色彩。
10月21日徽州古城研学。中国古代衙门各类设施专业英文的解释对泰国学生而言十分困难。我校指导老师以泰语版电视剧“包青天”为例,让泰国学生们知道包公的故事就发生在古代徽州地区,泰国学生对此反映强烈。原本专业且复杂深奥的内容变成了“包青天”审案的有趣故事和包公日常生活起居种种情形。研学课堂开辟了一扇门,让泰国学生走进了中国古代诉讼审案过程,走进了徽州地区官衙生活的方方面面。
10月22日徽墨研学课堂,当泰国学生看到带有孙悟空形象的徽墨制品时,顿时兴趣盎然,原来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早已在泰国青年中家喻户晓。在研学中我们发现尽管语言不同,但是中泰文化的相近性和相关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大大减少了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未来
10月23日深夜,南京机场。即将离开中国的泰国学生们表达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不想走,我想留下来”。语言简单而真诚,是对我校相关部门和老师在项目中付出的努力最好的评价,中方送行的老师很感动。“欢迎大家再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未来,我们将和泰科技集团携手,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水平,促进中泰职业院校青年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拓展中泰友谊的桥梁,建立“民心相通”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