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建设农村服务型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铜陵市紧紧围绕这个新定位、新要求,坚持走群众路线,狠抓工作转理念、服务转方式、场所转功能、干部转作风四大环节破旧立新,扎实推进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工作理念破“官本位”为“民为本”,凝聚了民心。结合农村“小学教”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选派干部等围绕服务型党组织“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基层干部着力破除本位意识,自觉把“服务群众、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提炼,全市形成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24字”基本要求,即:“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以“双向承诺”为抓手,进一步把“24”字基本要求转化为农村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西联乡老观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员刘毅向群众作出了“有事随时交给我,办好当天送给您”的承诺,并通过发放承诺小卡片等方式,公开亮诺,接受群众监督。

  服务方式去“包揽式”为“协商式”,激发了活力。全面依托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着力推动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向村民小组、家家户户延伸覆盖。村民理事会按照“人由自己选、事由大家议、议定共同办”模式运行。凡是美好乡村建设如村庄规划编制、环境整治、筹资筹劳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必须由村民理事会通过召开户代表会议共同决定。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村级组织自觉破除 “大包大揽”惯性思维,由“替民做主”向“民主协商”转变,既解决了村级组织“包办办不了”的问题,又解决了美好乡村建设主体“失语旁观”的问题。该市九榔村大屋佘理事会在年初村庄整治中,筹资6万余元、筹劳400个,形成了“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生动局面。

 

  场所功能变“阵地型”为“公共型”,创新了模式。在全面推行“开放式”场所建设的同时,按“15+4”的模式,统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围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点布局,着力推动场所定位由党的活动阵地向便民服务中心转型升级。15项公共服务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文体娱乐场所、各类中介服务所、休闲公园(游园)、停车场所(泊位)。4项基础设施是: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同时,深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实现与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并轨、工作联网,真正建立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2012年全市141个村级为民服务代理室共代理事项42088件,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干部作风改“组织管”为“群众促”,提升了形象。把建设一支“群众观念强、服务群众能力强”村干部队伍作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核心来抓。注重发挥村干部考评机制“指挥棒”作用,以扩大群众“话语权”为重点,制定下发《铜陵市村级班子及成员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规定对村级班子满意度测评,分乡镇领导班子评价和村党员群众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其中村党员群众的评价占总测评分的60%,真正把评价权交给群众,以此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村干部改进作风、服务群众。铜陵县还配套制定《村干部问责办法》,明确界定村干部“工作作风”等5个方面30项具体问责情形,有效解决少数村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来源:安徽先锋网